“《一种固定式热锯挡水装置》已经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审核,被认证为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,老于,你可是又为公司在提升产品质量和降本增效方面做出了大贡献,……”
接到领导电话的于增春听到这里,心里波荡起研发过程中的酸甜苦辣。
说起《一种固定式热锯挡水装置》专利的获得就不能不说小棒线的生产设备,公司精品小棒线的轧机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轧机,但是设计上也同样存在缺陷,在热切工序中,热锯切割需要对锯片进行淋水降温,钢材同时也会被淋水降温,导致钢材在后续的加工中,被降温部分会出现炸裂、表面异议等质量问题。
2018年初,新材料公司面对这种情况先后进行了多次实验改进,但都不理想,废钢不断出现,客户也不断反映,这个问题已经影响到了西钢的形象。派谁来解决?
焦急的氛围弥散在空气中,一个名字从当时负责生产技术的副厂长高建鹏口中脱口而出:于增春。
于增春临危受命,担负起了这个重任。
为解决问题,于增春翻图纸、联系厂家,从各方面收集相关资料,可他发现,同行业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技术。这时候他才意识到,要解决问题,只能靠自己!
怎么样让热锯持续降温?怎样让钢材锯切断口保持不被冷却水浇黑?要设计什么样的装置来分离水?如何安装?安装在什么地方?怎样既可靠稳定,又方便低廉,一系列难题摆在了于增春面前。
夜深了,于增春还在思考和验证,草稿纸从书桌上铺到了桌子下,“睡吧,老于。”“快睡,都什么时候了!”“你这是又不睡了……”妻子多次从睡梦中醒来,劝他休息,他嘴里答应着,可是一直伏案工作到第二天天光大亮。
第二天同事们看着于增春布满血丝的双眼,心疼地说,“老于,你又熬通宵了吧!”他木讷地回答着,又快速回到办公桌前,反复查看图纸、比划着……
无眠加勤奋等于什么?
在不眠不休的3天后,他紧皱的眉头终于松开,满路的荆棘上开出了一朵艳丽的花——固定式热锯挡水装置终于诞生了,并一次试车成功!
固定式热锯挡水装置:设计简单,安装方便,无需额外投资;操作容易,使用寿命长,有效解决了热锯降温及钢材质量问题,加工简单,相比动辄几万元的成本,只需现场废旧角铁、铁板和胶皮就能制作成功。
当时,一位主管技术研发的领导赶到现场,紧握于增春的手说:“感谢你,老于,这项长期困扰公司钢材质量的问题终于被你解决了,也为公司提升成材率奠定了基础……”
可于增春却说:“这评价可担待不起,我只是尽了绵薄之力。”
什么是创新?
“创新,就是要颠覆思维,无中生有,走的是别人没有走过的道路。”
创新难不难?
“创新之路怎么可能没有压力、挫折、误解和孤独呢,一步一步走过来就好。”
于增春神情坦然地答道。
只有沿着陡峭山路攀登过的人,才能在光辉的顶点显示出从容。创新的攀登,这一程,于增春走了二十余载。
但是,大胆的设想,是不是不切实际的天马行空?每一次,怀疑的声音都像海浪冲向于增春的心田。
“它行不行,这样做都没有先例,能成功吗?”
“就这么简单地解决了,可行吗?”
没有金刚钻,怎揽瓷器活?
于增春胸有成竹,绝不蛮干。
有一年,于增春完成立式轧机改造平式轧机,将原有的1603立式轧机改为1709平式轧机,节约采购成本约500万元。
有一年,他完成平立一架滑动导卫改滚动导卫,彻底解决预备方不咬入现象,杜绝了预备方返回加热,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,提高了有效作业率,年创效约10万元。
有一年,他完成了平立式轧机轧辊辊槽增加冷却水装置,使轧槽过钢量提高了30%,大大降低了轧辊的消耗成本,同时也降低了职工拆装轧机的劳动强度,提高了轧材的表面质量,年创效102万元。
……
他的每一项改造,不是为公司降本增效,就是降低了职工的劳动强度。
“你想过创新失败的风险吗?”
“当然想到了,哪个技改不冒风险,但我更想让我手下的职工少干活,更加想让公司实现扭亏脱困,更加想让西钢实现强企富家的梦想,不冒风险怎么出成绩,见效益。”
当责任变成习惯,恐惧和忧虑即无处容身。这就是深藏于于增春心中的最强动力。
其实于增春的创新之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,2016年,那时候于增春刚刚就职后部工段段长,喜欢创新的于增春开始主导了第一个设备技改项目,为降低项目改造费,于增春在改造上大部分都采用自己制作的方式完成,因此麻烦职工帮忙是不可避免。
那时候职工的怨气可不是一般的大。
“想表现就自己干啊!下班了还不让走,一直拉着我们干活。”
“当了领导就开始‘飘’,天天加班,这是不拿我们当人啊!”
“换辊人忙不开,叫上来;设备改造还叫我们上来加班,天天加班没见过多发一分钱,你是党员你自己上啊,到头来还不是让我们这些群众干活。”
于增春从侧面了解到了职工群众们的意见,立刻召开了支部会议,当时他是这样说的:“我知道,最近一直让大家加班,大家的意见很大,但是请大家相信我,项目改造完成,我保证大家的劳动强度会大幅降低,以后三个小时的重体力劳动,将会在一个小时内完成。同时为表达我的歉意,我今晚请大家吃饭。”
于增春的保证在项目结束后,得到了验证,职工劳动强度真的大幅降低,而且他请“加班”职工吃饭也成为了惯例一直保持了下来。
现在的于增春只要说是技改或者改造项目,职工们都会主动留下来加班帮忙。
“但凡是老于设计的改造项目,多数都能降低劳动强度,一时累和一直累的帐谁不会算啊!”
“那是,你也不看看老于是谁,北京科技大学毕业的高材生。”
“嘿嘿,而且加班老于还管饭。”
从谩骂到拥戴,于增春用真心实意为职工办实事换来的职工们的信任及拥护。
在他工作的29年间,先后完成了30个技改或设改的项目,为公司创造利润近1000多万元,同时大幅降低职工劳动强度,工段也由41人优化至现在的22人。
29年间,小于变成了老于,期间他自己也说不清他加了多少班,干了多少活。
29年间,于增春成长为一名“复合”型人才,他事业为重,冲在前面,而自己却留下咽炎、胃病等毛病。
29年间,他黑面气正,善于管理,不爱钱财,不收礼,连礼节性的走动也屏蔽。如果有人想通过他搞权钱交易,于增春的火就会一下子被激起来,面色如铁,口气严肃:“把心思都放在工作上,用成绩来说话,用不着讨好领导……”送来的东西会和来人一起被推出门外。有人以为礼送少了,加倍再送,于增春不由分说,把人往门外推得更快,话说的更难听。
于增春“较真”,谁敢含糊。他管理的工段,职责分明,事事有人管,人人都管事。
值得一提的是,2021年西宁发生新冠疫情的时候于增春的小区实施了封闭管理,在这种情况下他主动当起了志愿者,用行动再一次证明了他党员的身份。
当谈起下一步工作打算的时候,于增春是这样回答的:“我想,只要能让西钢哪怕再更好一点点,我就会一直在创新的路上走下去。”
又是一个旭日初升的清晨,太阳把它那千缕金辉、万道霞光更加深情地倾斜在这十里钢城。
迎着朝霞,带着理想,于增春又意气风发地穿梭在火热的轧线旁。